论加强志愿服务促残疾人业务的深度融合

 

 

根据这次干部上讲台活动要求,通过前期准备,今天我要和大家交流的课题是浅议加强志愿服务促残疾人业务的深度融合。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志愿服务概述

(一)志愿服务的内涵与外延

1、志愿服务的内涵。志愿服务是一种非政府系统的组织行为和服务行动,是民间系统服务于社会的群体行为或个人行为,即民间组织或个人利用自己的知识、技能、体能或财富,通过各种服务性的行动去实现和体现对社会事业的服务与奉献,或实施和完成对困难的社会群体及个人的服务与保障。志愿服务所体现的核心精神是人道主义。

2、志愿服务的特征。一是自愿性。志愿者进行志愿服务是出于自愿选择,非受第三人或外界的强制,这是志愿服务与一般的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的职务行为相区分的重要特征。虽然目前大多数的志愿活动都是由政府或社会组织发动的,但作为志愿者个人而言都是有选择是否参与的权利的。志愿服务不能作为一种义务而强加于任何社会成员。二是社会性。志愿服务体现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它不是存在于个人生活的私人领域,而是在一定的公共空间和特定的人群当中进行他助或互助。公共福利和社会公益是志愿服务的价值目标,也是衡量志愿服务的社会价值性和有用性的评判标准。三是公益性。志愿服务活动的动机是非营利趋向的,不以物质报酬为目的,明显区分于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行为。这就保证了志愿服务的本质是奉献社会、服务社会。四是教育性。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锻炼了人的能力,提高了人的素质,陶冶了人的情操,完善了人的品质。志愿者在作出无私奉献的同时,也在不断地积累无形的收获,有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层思考。同时,志愿服务活动促进了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促进了新型人际关系的形成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宏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新风。

3、志愿服务的类型。志愿服务的类型很多,英国学者从志愿精神的角度将其归类为四种互助或自助、慈善或为他人提供服务、参与、倡导与运动。互助与自助是志愿精神的基础。我国的社区志愿服务就是其中的典型模式主要是邻里互助型的志愿服务活动,即在社区内的便民服务和居民小组的“小事不出楼”的居民互助活动。慈善源于希腊语,意为“爱全人类”。它具有两层含义,一是爱全人类,这种爱通过个人的善举或通过捐献钱物来促进人类的福利、生活质量,另外一个意思是指通过捐赠、提供服务或其他志愿活动来减轻人类的痛苦和灾难,改善人类生活质量的活动。慈善与为他人服务是志愿精神的核心。参与是指个人参与一个组织的过程,包括政府组织的活动到发展项目。作为一种正式的志愿活动,参与存在于几乎所有的国家,当然在市民社会组织发达的国家,这种形势更为常见。参与是志愿精神的本质。倡导与运动是志愿精神的结果,这个活动在发达国家包括游说政府修改和完善有利于残疾人的立法,保护环境等。在中国的各类志愿活动中,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比较擅长于利用其组织力量开展大规模的志愿服务活动,由它所发起的许多志愿服务活动都具有运动的特点,例如“一助一”活动。

(二)志愿服务的产生与发展

1、志愿服务的起源

在国际社会,志愿服务源于对战争的人道主义援助,和平时期在建立良好社会风气和人际关系、帮助弱者、保护环境、维护和平中得以发展壮大,成为人们道德水准的一种体现。199312月,我国共青团十三届二中全会上,“青年志愿者”这个响亮的名字应运而生,并且作为共青团中央实施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郑重地写进了《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我国青年工作战略发展规划》。青年志愿者行动源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学雷锋活动,“向雷锋同志学习”是毛泽东主席当年向全国人民发出的号召,学雷锋就是学习他那种无私奉献、敢于牺牲的共产主义情操,发扬他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钉子精神,从而更加自觉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青年志愿者行动就是在学雷锋活动的基础上将学雷锋活动从“自上而下”、有组织的活动向自觉的、有组织的活动转变而做的有益探索,具有行动的领域更为广泛,更强调自主、自觉、自愿,充分尊重青年主体地位和自主意识的特点。

2、志愿服务产生的原因

(1)政府失灵。政府难以满足每一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在任何政治单位中,个人在收入、财富、教育水平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程度的不同,这直接导致了个人对于税收制度等各种公共物品需求的差异性。而政府提供的任何商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是由政治决策过程决定的,对于公共物品的提供也不例外。对于妇女、儿童、残疾人和赤贫者等社会弱势群体,他们往往最需要社会的帮助,但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时很容易忽视他们。

(2)市场失灵。公共物品的本质和核心特征是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公共物品的特性导致花钱购买这种物品的人与不花钱购买的人在消费公共物品的权利上并无二致,花钱购买这种物品的人根本无力阻止不花钱购买的人享受与其同样的权利。既然花钱购买与不花钱购买所享有的公共物品消费权利相同,自然是人们都不愿意花钱购买,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出钱购买公共物品,而自己能够免费享受同样的好处,这就是经济学上的“搭便车”现象。如果大多数人都想“搭便车”的话,最终的结果可能是无人再提供公共物品。显然,公共物品的特性与市场机制是相矛盾的,公共物品无法通过市场体系,即由个别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交易来提供,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市场失灵。随着改革的深化,“小政府,大社会”逐渐被确立为新的社会管理体制的目标模式,社会志愿服务及其志愿组织成为了社会化发育的重要因素与表征。在满足市民个体化、多样化和非组织化的日常生活需求方面,灵活多变、丰富完善的志愿服务体系将真正切实地解决大量发生在家门前的衣食住行以及情感性的困难和问题。这是任何庞大发达的行政系统都难以照顾到的。市场按竞争原则配置资源,必然会出现适者生存、弱者失败的局面,对于那些由于种种原因而在市场竞争中暂时受挫的失败者,社会应该提供公正的关怀和人道的照顾。由于志愿服务具有自愿、自主、自我服务等鲜明的特色,因而非常有利于吸引和调动除行政资源、市场资源之外的极其广泛的各类社会化资源。

(3)历史渊源。在民族国家出现之前的社会中,由于生产力的极度低下,人们过着共同劳动、相依为命的群体生活,这时,扶老携幼、互助共济就成为最初的保障。慈善是一种美德,慈心是动机,善行是结果,是人类最需要、最应当具备的基础性道德,其本质是人类善爱之心的表现与标志。

(4)社会因素。志愿服务的兴起还与复杂的社会因素分不开,如政府对发展志愿组织的支持程度包括政策、财政等、公民参与意识与参与程度的提高、我权利保护的意识等。

(三)志愿服务的作用

1、促进社会安定。开展志愿服务,不但使志愿者之间增加了相互了解,而且通过与被帮助对象的接触也使志愿者了解到更多的社会现实,更为重要的是,志愿服务者和接受者之间形成的关系也有利于加强核心道德价值的凝聚力,从而促进社会安定。另外,志愿服务可以直接补救社会问题的发生与恶化,它具有目标一致、自愿参与、方便开展服务等特点,在危机爆发时,能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方式集中广大民众组成社会应急队伍。而且,志愿服务可通过各种形式,在很短的时间内汇集社会资金、募集应急物资,为危机应对提供保障。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的一种动员方式,从我国一系列重大突发社会事件中都能看到志愿服务在危机应对中的积极作用。志愿服务参与补救与预防某些社会问题的发生和恶化,是对社会良性运作的一种维持和推动,促进社会的安定。

2、创造经济效益。志愿服务具有现金保障的可替代性,即它本身具有现金价值,能够创造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志愿服务既不需要政府较多的投入,又能够满足社会群体对服务的需求,并且有着较低的成本。其主要体现在第一,志愿者提供的服务是免费的。第二,社会团体对志愿活动也会提供赞助,其资金既不属于政府财政预算,又能使志愿活动得以顺利开展,赞助者也通过志愿活动得到了宣传自身、扩大影响的机会。第三,志愿服务没有机构臃肿带来的内耗问题,可以使活动低成本、高效率的运作。志愿服务创造的经济价值是巨大的。

3、保障弱势群体。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整个社会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产生了相当数量的困难群众,志愿服务的实施对象往往是这样的弱势群体,志愿服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生存、生活危机。

4、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志愿服务在世界范围内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它是古老的慈善制度与现代社会参与、整合手段的结合,是古老的慈善行为与现代社会救助手段的融合。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总体框架,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过程、目标与理念,它呼唤的是道德的张扬和重构。市场经济讲究规则、契约,但同时也是道德经济。这种道德内涵不仅体现在社会生活、政治领域、经济领域的规则中,也体现在个人对社会的奉献中。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实际上是体现于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友爱、奉献、互助、守信与公平,并以其为载体。寓精神文明建设于志愿服务之中,不仅是对道德的呼唤与重建,重要的是它广泛调动了社会成员的参与意识,从而在实践中形成道德认同。“道德认同是指公民对社会道德信仰体系、规范要求的善的肯定,及其自觉践履的现实取向”。在一定意义上,精神文明的内涵蕴藏在志愿服务的行动和理想之中,对道德理想的呼唤又能够促使更多的人去为社会服务,从而在具体的行动中贯彻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5、建立新型人际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不同社会群体逐渐出现分化,由此产生了社会群体之间的矛盾。就社会成员个人而言,由于社会转型以及群体利益的分化,心理上不免产生一定的孤离感与不平衡感。漠的金钱关系、残酷的竞争及高度社会化的生产,高节奏的社会生活频率,人们的生活基本上局限于“单位—家庭”的小圈子里,减少了情感交流机会,失去了楼院中亲如一家人的融洽极难得以比较畅快的宣泄与纠正,反而加重了孤独、疏离的情绪体验。志愿服务的开展,有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融合互助,有助于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与接触,减轻、消除彼此之间的距离感和隔阂,从而缓解由于社会群体分化所带来的矛盾。

6、提高公民素质。志愿服务活动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自觉实践“爱心献社会、真情暖人间”的庄重承诺,决定了它是一项高尚的社会道德实践,它要求参与者必须以无私奉献和自愿参与志愿服务,志愿者必须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中华民族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志愿者在为社会和他人提供志愿服务时,实施高尚行为将有助于他们自身高尚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思想道德品质的内化,志愿者为社会和他人付出的是智慧和精力,而高尚的思想和品德则是他们的收获。在实践中,他们不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一方面踏踏实实地把事情做好,为社会做奉献;另一方面主动磨练自己的意志,学会和掌握观察、处理复杂现实问题的本领,增长在校园里和书本上得不到的知识和才干,提高各方面的素质,增强“奉献社会”的能力及“创造性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志愿助残服务现状

以市中区助残志愿服务为例,2018年第28个助残日期间,在全区范围内,招募200名助残志愿者在光明广场成立首支助残志愿服务队,市政府刘吉忠市长出席,由区长亲自授旗,给予了充分肯定。目前,市中区助残志愿服务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结合全国爱耳日、全国助残日、残疾预防日等重要节日进行志愿服务,扩大宣传力、影响力。2018年以来,举办了“共享芬芳,放飞梦想”残疾儿童免费看电影、开展了“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主题残疾儿童慰问演出等活动,为孤独症、自闭症、智力残疾儿童送节目、送礼物、送爱心;开展了“关爱儿童听力健康,用行动传递温暖”主题系列活动,联合市立医院、市中区人民医院耳鼻喉科专家进行视力、听力的义诊、爱耳护耳健康知识讲座,志愿者门深入特教学校现场教残疾儿童爱耳护耳保健操,让残疾儿童更加了解耳朵、重视耳朵、保护耳朵;承办了“追梦小康、共享芬芳”枣庄市残疾人书画作品展主题活动,汇集了全市残疾人和爱心人士各类美术作品200余件,组织了志愿者义务布展、撤展、保护展品、协助残疾人看展、帮助维护现场秩序、义务讲解书画作品等,展示了残疾朋友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结合日常工作,开展免费白内障筛查、义诊、免费体检等各类康复志愿活动10余次,涵盖全区11个镇街的残疾人,免费进行白内障筛查800余人,义诊、免费体检300余人次,充分发挥志愿者引导、帮助的作用,扩大志愿服务影响;结合文明单位创建,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理论+宣讲系列活动等,开展康复体验式活动,组织志愿者发放残疾预防宣传折页,充分宣传残疾预防知识。二是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结合党员进社区双报到活动,组织党员志愿者们开展“进社区、新春送祝‘福’”活动,组织志愿者们写“福”、春联等200余福,并送到残疾朋友手里,也为贫困残疾人送去了米面等生活必需品,帮助他们度过一个祥和的春节;开展三轮车政治宣传活动,深入辛庄社区悬挂宣传横幅、发放宣传页,耐心细致地为残疾朋友讲解三轮车政策,做好政策宣传;组织党员志愿者开展“辅具进家庭”活动,涵盖全区11个镇街,深入残疾人家庭,将购物式助行器、轮椅、盲人语音电磁炉、电饭煲等辅具送上家门,便利残疾人生活。

三、志愿助残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社会认同,服务的精准性、创新性不高。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志愿者具有很高的社会评价,政府大力投资志愿组织并给予政策上的扶持,企业为在社会上塑造良好的公益形象而积极资助公益事业,非志愿机构为人们参与义务工作提供机会、培训和嘉奖,从而形成了政府、志愿机构和企业互相协调、互相补充的社会服务体系。而在我国,由于以下原因一是助残志愿服务活动开展较晚;二是部分助残志愿活动没有做到长久推进,往往是拍了照、留了痕、做了宣传就结束了,没有使残疾人真正获得实惠,在群众中的公信力不高;三是一些助残志愿服务活动往往是从简单易实施、实施成本低等角度进行考虑,一种类型的志愿服务活动1年可能举办好几次,实施成效不高。这使得助残志愿活动难以深入人心,难以激发起全民的互助意识。在这样的心理作用下,社会往往低估助残志愿服务活动的社会意义,而只是简单地将之等同于学雷锋做好事,对于志愿者创造的社会效益也缺少认同。

2、助残志愿服务缺乏独立性。独立性是助残志愿组织的基本特性之一,这主要指它们不受政府支配,也不受企业和其他非营利组织的影响,独立地实施自己的计划,独立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但由于政府的庞大和强大使得整个社会,包括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的一切,都在政府直接管理下。由这种体制所产生的助残志愿组织,就必然带有相当浓厚的官方色彩,被纳入了官方组织的网络之中,在运行机制和工作方式上,存在着自立自主意识薄弱,不能完全摆脱依赖政府支持的消极倾向,在体制上实行挂靠体制。以市中区助残志愿服务队为例,志愿服务队的组成人员为区残联、镇街残联、关工委成员单位工作人员,具有较强的行政性,助残志愿服务的开展多是在上级残联和区委区政府的指导、要求下进行,缺乏独立自主性。

3、助残志愿服务活动资金短缺。志愿失灵理论提出了志愿组织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志愿组织所需的开支与志愿组织能募集到的资源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缺口。助残志愿者组织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来源,由于公共物品供给总普遍存在的搭便车问题,更多人倾向于不花成本地享受别人提供给自己的福利,而缺少激励去利他性为别人提供福利,社会资金渠道没有调动起来。志愿者组织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也就谈不上自我管理,其筹集资金和财务管理的能力基本没有。市中区助残志愿服务队是由区残联牵头成立的,志愿服务的开展与日常工作紧密结合,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多与业务工作相结合,资金来源少。加之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支持,在面对一些捐赠时畏手畏脚,使得一些社会爱心人士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4、助残志愿者专业能力不足。对于非营利组织而言,为社会提供的产品是以服务的形式体现的,一切活动开展的顺利与否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工作人员的沟通能力和志愿服务能力。特别是面对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不同类别的残疾人情况各不相同,在进行助残志愿服务时需要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例如,在康复志愿服务活动中,需要进行居家康复知识讲解,多数是由邀请的康复医院康复师进行讲解,一些志愿者并不具有较强的康复知识能力。部分志愿者在对困难估计不足的情况下就参加了志愿服务活动,而当看到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的时候,他们便表现出浮躁的心理,不安于面对各类残疾人,使得志愿服务的效果大打折扣,以致影响整个志愿服务团队的公信力。

四、志愿助残服务路径优化

(一)立足残疾人特殊需求,提供精准有效服务

残疾人群体涉及范围广、类别等级多,包含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残疾类别、不同残疾等级、不同文化水平、不同经济水平的残疾人个体。面向残疾人群体提供志愿服务活动,需要立足残疾人的各类需求,切实了解残疾人的实际情况,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残疾人群体既有共性需求,又有特殊性需求。志愿服务前可以通过社区摸底排查、入户走访等方式收集残疾人的真实信息、真实需求,准确分析所面临的不同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障碍。助残志愿服务要重视残疾人个体间的差异,如残疾等级高的与残疾等级低的差异、男性残疾人与女性残疾人的差异、肢体类残疾人与智力类残疾人的差异等,评估需求时尽量做到细致化、具体化,制定志愿服务方案时尽量做到科学合理,使得服务精准有效、落到实处。对重度残疾人,志愿服务多从康复宣讲、辅具适配等方面着手,尽可能地帮助他们摆脱困境;对残疾程度较轻的,志愿服务时积极鼓励他们参与其中,帮助他们增强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竞争。    

(二)整合优质社会资源,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残疾人要实现全方位的社会融入单靠一个部门或组织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为残疾人群体整合各方社会资源,构建一个有利社会支持网络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帮助是十分有必要的。助残志愿者要充分发挥好资源链接的角色,与政府、各类型社会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等展开紧密合作,形成多方联动的局面,为残疾人群体提供康复、就业、健康、文化等方面的志愿服务。比如,在残疾人康复方面,需要专业的医疗资源介入,可邀请专业的康复技师参与志愿服务;

在残疾人文化促进方面,可以结合文化周,开展文化助残志愿服务如书法、美术、篆刻作品展;在残疾人健康方面,可经常性开展义诊、免费查体等志愿活动等等。在开展活动时,可以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对于残疾人群体来说,社区是其生活的主要依托,社区中本身就存在大量可利用的资源,整合社区内的各项资源能够为残疾人群体在熟悉的环境中构建有利的社会支持网络,更有利于残疾人社会融入。残疾人作为弱势群体,当其自身所处的是一个充满支持和关爱的环境,广泛的社会支持对于其恢复身心功能、建立正常生活、提升自立能力、参与社会互动以及实现自我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服务能力

残疾人志愿服务队伍是发展残疾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能否推进残疾人群体的社会融入。目前,我国的残疾人群体数量庞大,政府部门购买社会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多,而与之相对应的是,专业志愿服务机构严重不足。在残疾人志愿服务专业人才方面,具有残疾人康复、心理健康等技能的专业人才不足;在专业服务能力方面,由于一部分助残志愿者是爱心人士,他们往往出于想要助人为乐、奉献社会的主观意图参与志愿服务实践,缺乏相应的专业支撑。要将助残志愿服务做好,就要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助残志愿者自身需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加强岗位业务技能和综合能力,提升志愿者服务残疾人的专业化水平和能力,得到残疾群众的认可。

(四)强化物资保障,保持志愿服务的健康发展

志愿者参与的服务都是自愿无偿的,没有通过活动赚取利润,不能通过内部机制解决志愿者组织的经费问题。志愿者开展活动需要一定的经费,特别是面对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专业的帮扶和一些辅助器具都需要一定的经费。以市中区为例,助残志愿服务多与日常工作相结合,服务的开展多与康复业务、文体宣传活动相结合,没有专项志愿服务经费。要强化物资保障,首先要强化关于志愿服务政策理论的学习,分清理顺如何接受志愿服务捐赠、如何使用捐赠物资、如何进行捐赠监管,积极接受社会捐赠;其次强化助残志愿服务宣传,扩大社会对志愿服务的认可度,增强对助残志愿服务的认同感,积极吸引更多的爱心人士参与其中,助推社会资源向助残志愿服务倾斜。

(五)倡导新型残疾人观念,助力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平等、参与、共享”是一种新型残疾人观,它撕去了残疾人身上的污名化标签,阐述了造成残疾人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环境,而不是残疾人自身的“残疾”。倡导新型残疾人观,能够促进残疾人自身自信、自强,促进社会大众理解、关爱残疾人。残疾的发生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前进必然付出的代价,无论是从人的自然属性还是社会属性来看,残疾人都是和人类社会共存的。残疾人群体包含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性别、不同残疾类型及等级,这种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他们需要更多的社会包容。在志愿服务时,充分吸纳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实践,利用展板、宣传册等各种方式在社区进行助残宣传,积极通过媒体、网站等形式宣传优秀残疾人典范,帮助社会大众以更加客观公正的视角认识残疾,加大对残疾人的关爱重视程度,消除对残疾人的偏见与嘲讽,使更多的人走进残疾人的生活,了解他们,尊重他们,支持他们,营造包容性的社会文化环境,推动残疾人群体全面融入社会。

  • 创建:枣庄市残联
  • 发表日期:20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