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干货满满 学起来!
9月5日至11日是2022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枣庄市残联倡导全民共同关注网络安全,提升网络安全意识,强化数据安全防护,加强个人信息保护,谨防电信网络诈骗,防范网络安全风险,全民共筑网络安全防线。
网络诈骗通常指为达到某种目的在网络上以各种形式向他人骗取财物的诈骗手段。犯罪的主要行为、环节发生在互联网上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网络诈骗的常见类型
1. 假冒代购诈骗
网络诈骗通常指为达到某种目的在网络上以各种形式向他人骗取财物的诈骗手段。犯罪的主要行为、环节发生在互联网上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2.虚假爱心传递
通过虚构扶弱、扶贫故事,以“爱心传递”的方式在社交软件中骗取信任,让受骗者“捐款”到指定账户或帮助转发扩散“捐款”信息,从而达到诈骗目的。
3.购物退税诈骗
通过非法渠道获取受害者的消费记录,冒充工作人员,以税收政策调整,可以办理退税为由,诱骗受害者通过ATM机实施转账操作,将卡内存款转入骗子腰包。
4.解除分期付款
通过非法渠道获取受害者的网购消费信息,冒充购物网站工作人员,假称“由于银行系统错误,买家一次性付款变成了分期付款,每个月都得支付相同费用。”随后,骗子再冒充银行工作人员诱骗受害者通过ATM机办理所谓的解除分期付款手续,实则实施资金转账。
5.虚假招聘信息
通过各种招聘途径发布虚假招聘信息,并提出高额的薪资福利待遇,并联系应聘者要求到指定地点参加面试,随后以收取培训费、服装费、保证金等名义进行诈骗。
6.伪基站类诈骗
利用伪基站向群众发送网银升级、积分兑换等虚假链接,一旦受害人点击进入链接,手机上就被植入木马病毒,从而盗取受害人的个人信息。
7.假二维码诈骗
以降价、奖励为诱饵,要求受害人扫描二维码加入会员或安装软件,实则是木马病毒的链接,一旦扫描安装,个人信息将面临被盗风险。
8.冒充亲友诈骗
利用木马程序盗取受害人QQ、微信密码,截取对方的聊天视频资料,待熟悉对方情况后,冒充该QQ、微信账号主人对其聊天账号上的亲友,以各种急需用钱等紧急事情为由实施诈骗。
网络诈骗的特点
1.网络诈骗犯罪呈空间虚拟化、行为隐蔽化
网络诈骗并不像传统诈骗有具体的犯罪现场,犯罪行为地和结果地不一致,行为人与受害人无需见面,一般只通过网上聊天、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联系,就能在虚拟空间中完成犯罪。
犯罪嫌疑人在作案I时常常刻意用虚构事实、隐瞒身份,加上各种代理、匿名服务,使得犯罪主体的真实身份深度隐藏,从而难以确定嫌疑人所在地。同时,行骗人往往还利用假身份证办理银行卡、异地异人取款、电活“黑卡”等手段隐藏,得手后立即销毁网上网下证据,使得隐蔽程度更高,导致网络诈骗犯罪急速上升,打击难度也越来越大。
2.网络诈骗犯罪网络呈低龄化、低文化、区域化
网络诈骗的犯罪嫌疑人作案时年龄均不大,文化程度较低。且作案人籍贯或活动区域呈现明显的地域特点。某些地区因网络诈骗犯罪行为高发、手段相对固定而成为网络诈骗的高危地区。
犯罪嫌疑人作案时,呈现出家族化、集团化发展趋势。需要说明的是,网络诈骗的地域特征明显,不意味着某种作案手法只有高危地区、高危人群才会实施,而是该类型的诈骗案件呈现以某一高危地区人员实施较多的特征。
3.网络诈骗犯罪链条产业化
由于我国网络诈骗犯罪呈现出地域产业化特点,在这些高危地区往往围绕某种诈骗手法形成了上下游产业式,且逐渐形成了一条成熟完整的地下产业链发展。
4.诈骗行为手法多样化,更新换代速度快
网络诈骗手法多样,且不断更新换代,新型诈骗手法层出不穷,近十年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10年,也是网络阼骗手法不断翻新的十年。
5.诈骗高危人群犯罪手法多元化、交叉化
虽然我国网络诈骗犯罪呈现明显的地域特点,某一种网络诈骗犯罪的手法相对在某一地区较为集中和活跃,但近年来诈骗犯罪高危人群诈骗手法交叉趋势十分明显。此外,从各地破获的案件看,数个高危籍贯的犯罪嫌疑人相互串联、勾结从事犯罪活动的也趋于增多。
防范措施
1.公民提高防范意识
一是不要轻信任何来历不明的电话、短信、微信、QQ留言等信息,不要随意泄露自己的身份信息。
二是不要点击任何来源不确定的网页链接,不转发、汇露任何关乎自身信息的验证码与二维码。
三是不相信任何轻易可获得的利益与好处。
四是在与家人亲自确认前,不要相信任何陌生人告之的家人意外情况的事件。
2.金融机构加强防范与监测
一是应加强开户源头管理,防范冒名开户与虚假信息。
二是应加强客户风险教育与提示工作,堵截可疑转款。
三是应加强大额与可疑交易监测,对符合电信诈骗特征的交易,应及时报告。
- 创建:枣庄市残联
- 发表日期:2022-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