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残疾人精准脱贫工作的几点思考

 

 

枣庄市残联教就部

 

       摘要:残疾人是弱势群体,农村贫困残疾人又是弱势群体中的特殊群体,具有双重弱势性。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要求,分析枣庄市建档立卡残疾人基本情况和近年来残疾人扶贫工作进展情况,指出残疾人脱贫攻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扶志+扶智、提高脱贫质量和凝聚社会合力等建议,降低残疾人返贫率。

       关键字:农村贫困残疾人;稳定脱贫;返贫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扶贫工作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扶贫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残疾人由于身体缺陷或心理缺陷,导致其欠缺必要的劳动技能,难以正常融入社会生产生活,是贫困程度、扶持难度和返贫率最高的社会特殊群体。如何实现贫困残疾人稳定脱贫,保障贫困线附近的残疾人不返贫,是残疾人脱贫攻坚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全市建档立卡残疾人口基本情况

       根据市扶贫办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信息统计分析报告,2019年初,全市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6028人,其中残疾人22374人,已全部达到基本脱贫标准。目前建档立卡人口中,需要巩固提升继续享受政策的107020人,其中残疾人18362人,占比为17.2%。继续享受政策的残疾人口中,滕州市6617人、山亭区4637人、峄城区3056人,合计14310人,占比77.9%;一级、二级重度残疾人10728人,占比为58.4%;16至59岁残疾人8550人,占比为46.6%;肢体残疾人10695人,占比为58.2%;大中专以上学历仅8人等。

       统计表明,继续享受政策的残疾人口存在三多三少不平衡的特点:重度残疾人多、轻度残疾人少;丧失劳动能力残疾人多、有劳动能力残疾人少;文盲、半文盲残疾人多,有知识和技能残疾人少及区域分布不平衡的现象,其抵御风险能力更差,扶持和脱贫难度更大,是脱贫攻坚战中难啃的硬骨头。

       二、全市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情况

       近年来,市残联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及省残联工作安排和扶贫部门要求,认真履行行业扶贫部门职责,按照“围绕一个中心、实现两个精准、做好四项工作、实施六项工程”的工作思路,明确目标,夯实责任,强化措施,抓好落实,加快推进全市残疾人脱贫攻坚步伐。

       1、围绕一个中心,精准瞄靶定位。作为行业扶贫部门,市残联高度重视残疾人脱贫工作,将扶贫工作作为首要任务抓好抓实。市残联多次召开党组会和专项工作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和推进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要求各级残联认真履职尽责,结合业务工作实际,将项目和资金优先向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倾斜,不断加强丧失劳动能力和自理能力的贫困残疾人兜底保障,促进有劳动能力残疾人就业增收,切实助力其脱贫奔康。

       2、实现两个精准,夯实工作基础。“两个精准”一是精准识别。会同扶贫部门认真开展精准识别、精准复核工作,累计对5万余人次残疾人和疑似残疾人进行精准核实,将符合条件的2万余名残疾人纳入建档立卡系统,精准完善建档立卡残疾人信息,为精准施策工作夯实基础。二是精准帮扶政策。及时与扶贫部门对接,精准掌握建档立卡残疾人信息,并实名制分解至区(市)、镇(街)残联,精准帮扶对象。根据建档立卡残疾人家庭实际情况,结合残疾人需求,采取送项目、送岗位、送技能、送政策等方式,为残疾人“量体裁衣”制定脱贫措施并抓好落实,切实助推其脱贫奔康。

       3、抓好四项工作,合力推进残疾人脱贫攻坚。一是协调配合工作。认真分析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困难和需求,积极协调配合有关部门,共同解决残疾人脱贫的困难和问题,合力推进残疾人脱贫攻坚。二是脱贫督导工作。建立定期调度制度,采取入户调查、电话回访等方式,对脱贫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调度,切实督导各级残联及结对帮扶责任人千方百计促增收、一心一意助脱贫。三是宣传工作。印制《残疾人优惠政策要点》1万余份,发放到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手中,让广大残疾人了解相关优惠政策。充分运用各种媒体,积极宣传残疾人脱贫攻坚相关政策措施和典型人物、先进事迹等,营造全社会关心帮助残疾人脱贫攻坚的良好氛围。四是结对帮扶工作。市残联共帮扶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其中残疾人贫困户5户,累计入户帮扶10余次,走访慰问7次,通过落实两项补贴、免费服药项目、无障碍家庭改造项目、扶贫项目分红等措施,所帮扶的贫困户均按期脱贫。

       4、实施六项工程,加快残疾人脱贫步伐。以助力残疾人脱贫攻坚为统领,实施就业创业、基地建设、社会保障、康复救助、文化教育、权益保障工程,重点抓好家庭无障碍改造、两项补贴发放、扶贫协作项目等行业扶贫措施落实,为1700余户建档立卡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审核申办生活补贴残疾人信息6万余人次、申办护理补贴残疾人信息9万余人次等。向1500名重度肢体残疾人发放轮椅,对64户重度残疾人家庭进行智能化改造,开展“轮椅上的电商梦”培训协作项目,培训残疾人17人等。

       三、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018年4月,市残联组织3个调研组分赴薛城区、山亭区和峄城区进行调研,与区(市)、镇(街)残疾人工作者和村(居)委成员等进行座谈研讨,并走村入户,到残疾人家中实地查看,全面了解贫困残疾人家庭情况、致贫原因、脱贫措施及政策落实等情况。调研表明,近年来全市针对残疾人的精准扶贫政策不断完善,并取得很大进展,但是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依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1、基层力量薄弱,基层组织建设亟需加强。目前,全市残联基层组织体系还不够健全完善,县级残联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专业人才队伍缺乏;乡镇(街道)残联人员以兼职为主,工作力量薄弱,工作效率较低;村(社区)工作还不规范,残疾人专职委员配备不到位等。基层残疾人工作队伍不稳定,服务功能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步伐,残疾人急需的康复、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无法深入到基层,大量基层残疾人尤其是贫困残疾人的呼声和愿望难以得到及时的反映,一些关系到残疾人切身利益的问题难以得到及时妥善解决。因此,解决乡镇(街道)、村(社区)残联组织的机构、编制、人员待遇等问题,稳住基层残疾人干部队伍,成为各级残联需要下大力气解决的问题。

       2、残疾人主动脱贫意识较弱,内生动力不足。身体上的残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理上的残疾。部分农村贫困残疾人存在“躺着脱贫、抬着奔康”的严重落后思想,“等、靠、要”等不思进取的守旧观念成为阻碍这一群体脱贫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一是农村贫困残疾人受教育程度低,以文盲半文盲居多,思想观念落后,不能跟随时代步伐进行改变,存在着“要我脱贫”等落后思想,主动脱贫意识不强。二是在自身脱贫奋斗意志不坚定的情况下,身边缺少一定的精神引导、榜样示范。对农村贫困残疾人而言,身体的残疾、困难的生活、融入的障碍等都会使其意志消极,进而丧失自强自立奋发向上的动力,从而依靠亲属供养、政府救济等维持生活。同时,即使出现了一些残疾人脱贫致富榜样,其成功经历大多无法复制,令农村残疾人脱贫更加缺少标榜对象。

       3、脱贫残疾人抵御风险能力差,返贫风险大。研究表明,大量农村残疾人生活处于贫困状态,而且已经脱贫的残疾人返贫数量也比较大[1]。原因一是农村贫困残疾人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缺乏必要的劳动技能,对于个体经营的农村残疾人来说,不能够对未来经济发展前景作出及时准确的判断,其抵御风险和抗击打能力弱,可能因创业失败等原因再次陷入贫困。二是农村贫困残疾人身体健康状况差,风险意识弱,除政府代缴的养老和医疗保险外,基本没有购买意外险等,加之收入低或无正常收入,支付能力弱,疾病或意外等很容易导致已脱贫的残疾人重新返贫。三是“输血型”政策明显适应性不强,“造血”能力不足[2]。“低保”、“两项补贴”等政策对农村贫困残疾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保障政策,可以减轻其生活负担,保障其基本生活。但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兜底保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贫困残疾人脱贫问题,“脱贫不解困、脱贫易返贫”的现象仍会发生。

       4、残疾人脱贫攻坚政策宣传力度不够,合力不足。有学者调查表明,不了解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农村贫困残疾人占比为0.47%,稍微了解的占比16.1%,基本了解的占比46.5%,非常了解的占比22.4%[3]。可见,各级各部门虽然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做了大量的宣传,部门精准扶贫合力也有所加强,但距离残疾人贫困户人人知晓扶贫政策的目标仍有一些差距。同时,在残疾人扶贫工作过程中,社会力量参与度较低,帮扶残疾人的社会组织很少,帮扶资金寥寥,全社会帮扶残疾人脱贫的合力还有待提升和完善。

       四、加快推进残疾人精准脱贫工作的几点建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4]。实现贫困残疾人精准脱贫是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重点之重点、短板之短板、弱项之弱项。为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促进贫困残疾人等群体整体脱贫,如期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建议如下:

       1、全面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实现什么样的目标,人是决定性因素。要全面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一方面上级残联要做好顶层设计,聚焦重点、瞄准难点、疏通堵点,会同组织、人社、财政等部门出台文件,切实解决基层残联组织的机构、编制、人员待遇等问题,实现乡镇(街道)残联人员专职化、村(社区)残协工作规范化,真正建立起以县(市、区)残联为主导、乡镇(街道)残联为骨干、村(社区)残协为基础的基层残疾人组织网络。二是在建立健全基层残联“三级网络”体系的同时,要强化“机构、队伍、功能”管理,加强对基层残联和基层残疾人工作者的监管及培训工作,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提升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真正实现“机构健全规范、队伍稳定实干、服务功能完善”的目标。

       2、扶志+扶智,让贫困残疾人实现自食其力,稳定脱贫。做好残疾人精准扶贫,就要大兴调研风、走好调研路,逐一分析贫困残疾人家庭实际情况、致贫原因等,并结合实际,为贫困残疾人“量体裁衣”开出精准药方,才能药到病除,有效解决贫困残疾人脱贫问题。“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对于“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贫困残疾人,根本是要打开其心结,弘扬自强不息的正能量,逐步培养志与智等内生动力 ,激发其自主脱贫的愿望和意识。要针对贫困残疾人家庭实际,采取送政策、送技能、送岗位、送信息等方式,不断提升贫困残疾人技能水平,拓宽贫困残疾人就业渠道,让贫困残疾人有事做、有活干、有钱赚,真正实现自食其力,稳定脱贫。

       3、提高贫困残疾人脱贫质量,降低返贫率。针对残疾人扶贫输血和造血功能失衡,贫困残疾人家庭收入来源主要依靠低保、“两项补贴”、困难慰问等政府保障性收入的现象,要在进一步健全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健全贫困残疾人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提高贫困残疾人脱贫质量,降低返贫率。要坚持“扶难点”,精准瞄靶定位最困难的残疾人家庭,包括一户多残家庭、重度残疾人家庭、无劳动能力残疾人家庭、长期治疗或服药残疾人家庭、文化水平低且无技能残疾人家庭等,扶贫资源优先倾斜,精准帮扶其摆脱贫困,降低返贫风险。要做好“助边缘”工作,对于具有一定发展能力,处于贫困边缘的残疾人及其家庭,要做好包括信息服务、培训服务、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服务工作,降低其返贫风险。

       4、加强宣传引导,凝聚社会合力。各级各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多种形式做好扶贫政策和信息的宣传工作,进一步提高扶贫政策的知晓率,让残疾人贫困户人人知晓扶贫政策,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按方抓药、精准施策、精准脱贫。要进一步强化部门联动,优化整合各部门政策资源,在精准聚焦、强化保障上下功夫,让广大贫困残疾人既享受到“惠贫”政策,又享受到特殊“惠残”安排。要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基础上,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助残扶贫,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爱心基金、爱心企业、专业团队、志愿服务队伍等力量,为贫困残疾人提供技能培训、就业帮扶、项目孵化、康复医疗等服务,凝聚社会合力,树立助残意识,形成全社会助力贫困残疾人脱贫奔康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孙晓兰,孙佳伟,王会永.农村贫困残疾人精准脱贫的难点和有效路径——以保定市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17,06(3):472-473.

       [2]赵娜,伍海兰.残疾人精准扶贫政策实施问题及对策探究——以广东省K地区为例[J].管理观察,2018(02):61-63.

       [3]黄东亮.残疾人精准脱贫工作的调查与思考——以资兴为例[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06):82-85.

       [4]习近平.习近平: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N].中国日报网,2016-07-29.

 

  • 创建:枣庄市政府
  • 发表日期:2019-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