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艺术教育在特殊教育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山亭区残联 张华 (本文获第五届山东省残疾人事业论文评选二等奖

 

    摘要:本文侧重从审美教育可实施、可操作性的角度出发,运用特殊教育活动中的艺术教学实例,论述了艺术教育不仅能辅助德育,以美引善,陶冶情操,还能以美启智,促进残疾学生康复。阐明了艺术教育是残疾学生自立社会、回归主流的一条不可缺少的有效途径,在特殊教育中,各种形式的艺术教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有着特殊的作用。

    本文首先概括介绍了特殊教育的含义及对象,指出在特殊教育中实施艺术教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有着特殊的作用。接着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重点分析了艺术教育在特殊教育中的作用,第三部分从四个方面详细论述了艺术教育在特殊教育中的实现途径。最后总结全文,进一步强调艺术教育在特殊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艺术教育,特殊教育,作用及实现途径

 

    随着残疾人事业的发展,特殊教育日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特殊教育这一概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特殊教育是指残疾人的教育,即针对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造成的盲、聋、哑及弱智等残疾人的教育;广义的特殊教育是指可以促进每个人发展的特殊需要教育,即每个人都是特殊的,每个人都有特殊需要,在教育里承认儿童的个性与特殊需要,教育质量就有了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内涵。本文所界定的特殊教育是就狭义的特殊教育而言,主要是指残疾儿童教育。

    既然特殊教育的服务对象是有着明显个体差异的残疾人,那么,与健全人教育相比,在教学方式上必然有着与之不同的特点。笔者通过长期的分析思考,认为在特殊教育中,通过开设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戏剧等艺术教育课程,根据残疾学生的特点施以不同的教学方式,对他们进行艺术教育,灌输美的思想,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这是因为:第一,审美教育只是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不知道什么是美,美的本质,美的一般特征,审美的方式和美的形态等知识,审美教育如何进行呢?第二,自然、社会都存在着美,但艺术作品是最能体现人性的深度,是美的最集中、最高表现形态,因此,审美教育就是或最主要是艺术教育。朱光潜在《谈美感教育》一文中也说:美育教人创造艺术,欣赏艺术和自然,在人生世相中寻出丰富的兴趣。这里的美育即艺术教育。艺术教育不仅能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开启智能,促进康复,为学生回归主流、自立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特殊教育中实施艺术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补偿残疾学生生理、心理缺陷的有效途径。那么,艺术教育作为一种审美教育的主要方式,它在特殊教育中的作用有哪些?我们在特殊教育中应该怎样实施艺术教育呢?本文结合特教学校的教学实例,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些粗浅的认识,以供研讨。

    一、 艺术教育辅助德育,以美引善。

    由于受视觉、听力、语言和智力障碍的影响,残疾学生对行为的认识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都相对较差,那种抽象、空洞、枯燥乏味的说教式教育往往引不起他们的兴趣,收不到应有的效果。而富于直观性的美术、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对他们却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和教育性,通过一个个艺术形象及其创造,可以开启他们的思想,使他们能够懂得抽象的道理,提高鉴别能力,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如果善于寓教于艺术,寓教于乐就能使他们在艺术美的享受之中不知不觉接受的观念,从而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我们可以在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时,除在升旗仪式上以说理方式讲授爱国道理外,还可以采用艺术欣赏的方式,引导学生欣赏描绘祖国名山大川的风景画,带领学生观看《小兵张嘎》、《南京大屠杀》等电影,瞻仰革命烈士陵墓等,以增强学生的审美形象和感性体验,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艺术教育可以促使道德情感的生发和升华以及道德行为习惯的的形成。别林斯基曾说过感情是先于知识的,谁没有道德的情感,谁就不懂得道德。寓德育于艺术教育之中,就是要充分利用艺术的情感性来感染、鼓舞、激励学生,使之陶醉其中,甚至因感而出神,出神而入化。促进其道德情感的生成和升华,从而形成道德行为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作为美育的一种手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这更强调了音乐这种艺术形式易于使学生心理上由而及于,而导于。这一点在荀子的美育思想中可以得到证实: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如五年级音乐律动课《让座》,预备曲响起,教师和着韵律,踏着舞步进入课堂。优美的旋律伴着清脆的歌声,使学生在欣赏接受音乐知识的同时,懂得尊老敬老、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而在欣赏吟唱中受到陶冶与感染。这种感染由点及面,由浅入深,日积月累,就能如荀子所说,积善成德,使人形成良好的品质和习惯。

    由此可见,艺术教育可以辅助德育,培育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和活泼乐观的态度,使学生在和谐欢娱的气氛中,矫正感知的障碍和动作的不协调,补偿生理、心理上的缺陷,起到以美引善的良好作用。

    二、艺术教育促进康复,以美引智。

    每个人的智慧和能力不是与生俱来和先天赋予的,而是通过后天学习和练习获得的。因此,智能的高下是由其与外部世界的信息沟通和交换决定的。残疾学生由于自身生理、心理缺陷,与外界的沟通与交往往往受到一定的限制和阻碍,其智能的发育也相应地迟缓。而音乐、绘画、舞蹈、书法、戏曲表演等艺术活动,适应了残疾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补偿了其缺失的功能,提高了其与外界的沟通与交往能力,对于改善其智能发育受阻,提高其智能发育速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无数特教学校的教学实践表明,凡在书法、绘画等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其理解问题、吸收知识的能力都比较强,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比较好。因此,艺术教育不仅可以辅助德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还可以有效地开发智力潜能,促进身心健康。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人的智力结构由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表达能力和基本技能----实际操作能力等组成。而艺术教育对这几种能力的开发与培养都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培养观察力,锻炼记忆力。

    美术课利用点、线、面、色、光等艺术语言塑造艺术形体和美的意境,可以培养他们用自己手中的画笔去反映生活和美化生活。例如美术课《画杨桃》,教师将一个杨桃放在讲台上,让聋生和弱智生作画(盲生不开美术课)。学生在不同的位置,所看到的杨桃是不同的,画出来的画也就有所不同。启发学生只有仔细观察,才能画好。这就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另外,通过写生课更能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强化。比如教师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小闹钟,然后拿走实物,让学生凭记忆作画。通过这种方式,不但能培养学生对美的整体感知,而且能强化记忆力,促进智能的提高。

    (二)启发想象力,锻炼思维能力。

    音乐是表现艺术。优美的旋律可以开启想象之门,随着乐曲的起伏缓急,适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脑海中描绘多彩的画面。在教学《小青蛙》这首歌曲时,教师先让盲生和弱智生(聋生不开音乐课,只开律动课)听唱学唱,从音乐艺术的角度来激励学生的感情,唤起他们的想象力,用歌声启迪他们的智慧。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七嘴八舌地把自己想象到的东西讲给老师和同学们听。有的说:可爱的小青蛙身披绿花褂,蹦蹦跳跳地在田里捉害虫。有的说:小青蛙一蹿一蹿地在水里游泳,蹲在碧绿的荷叶上唱歌呢!有的说着说着还随着歌曲表演起来。这样的训练,对启发学生的想象力、锻炼思维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三)训练基本技能,锻炼实际操作能力。

    弱智学生由于大脑发育不完善,手掌、手指肌肉发育不完善,特别是小肌肉群的活动和眼手协调活动很困难,所以动手操作能力很差。进行艺术教育则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如在美工综合课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作画、折纸、撕贴等形式,可有目的地加以训练。比如教学《小朋友吹泡泡》,以吹泡泡游戏导入,先让学生在自由欢乐的气氛中感受游戏的快乐,顺势引导他们观察泡泡的形状、大小、颜色、多少。接着说说自己吹泡泡的感受,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用五颜六色的纸撕出大小不同的圆代表泡泡,并将其贴到事先备好的作业纸上。在完成美工作品的同时,锻炼了手指小肌群的灵活性及眼手的协调能力。最后,对照画面学儿歌:小朋友吹泡泡,大泡泡,小泡泡,五颜六色天上飘。这样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不仅认识了泡泡,还锻炼了观察、语言表达、撕贴作画等实际操作能力。

    三、艺术教育的实施,需要多元参与渗透。

    儿童天生就喜欢各种艺术,拥有多种艺术潜能。健全儿童如此,残疾儿童也不例外,只是程度不同罢了。艺术教育既要培养学生艺术素质,又要发展他们的能力、创造、想象、表达等。特教学校实施艺术教育,开发残疾儿童的艺术潜能,让其认识艺术美,创造艺术美,享受艺术美,使其残缺的人生也沐浴着艺术的光辉。艺术教育的实施,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得到实现。

    (一)音乐美工课重点实施艺术教育。

    通过音乐教学可启发学生用心去欣赏、体会音乐中包含的心情。如教学《娃哈哈》这首抒情性的儿童合唱曲,可通过简洁抒情的语言、明快优美的节奏去启发学生联系自己在党和人民的关怀下幸福成长的实际,想象在祖国这座美丽的大花园中,阳光灿烂,百花争艳,花朵般的儿童无比幸福快乐的情形,从而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让学生在这种旋律和情感的起伏中感受到艺术教育。

    美工课是造型艺术,将人们生活的特性作为客观存在加以再现。如美工欣赏《惠山泥人---阿福、阿喜》,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用柔美的线条、鲜艳的色彩塑成的两个憨态可掬的泥娃娃,让学生认识泥人的艺术特色,欣赏其造型艺术。纸工雕刻《喜鹊登梅》,则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师的示范作品,边观察边动手,训练眼、手、心的协调,通过模仿样品,学生用刀刻出自己的作品来,使他们在欣赏与操作中受到艺术的熏陶。

    (二)语文、劳技等有机渗透艺术教育。

    艺术来源于生活,各学科都含有艺术教育因素,可充分利用这些因素,有机渗透艺术教育。根据聋生的生理及学习特点,可将简笔画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来。借助简笔画简单、形象,能直接突出事物最本质的特征这一最大特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突破教学难点,巩固所学知识,从而变抽象为形象,变语言为画面,把艺术教育渗透其中,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可谓事半功倍。

    针对残疾学生的手指欠灵活,眼、手、心协调困难的情况,劳技课要重点训练他们的艺术技能。通过指导学生编织中国结、钩织工艺手袋、刻窗花、剪纸等简单易做、美观且略有一定实用性的项目,将艺术教育渗透于动手操作过程中,使他们在制作工艺品的过程中充分受到艺术美的熏陶和艺术技能的训练。从艺术教育的角度来看,学生制作工艺品的过程,既是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同时又是艺术教育的实施过程。在教学中,我们考虑到残疾学生将来要自立于社会,还应学会一些烹饪知识和基本技能。比如指导他们进行花色面点制作,通过揉、搓、捏、挤、压等一系列动作,将一块块普通的面团化为各种栩栩如生的小动物,使之成为既可充饥的食品,又可供欣赏的面艺制品。让学生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品尝其味,欣赏其形,享受其乐,既受到艺术美的教育,又掌握了赖以生存的一技之长。

    (三)校园环境蕴含艺术教育。

    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夸美纽斯也认为:学校本身应当是一个快意的场所,校内校外看上去都应当富有吸引力。这些思想对我们的校园建设与改造很有启发。校舍不仅要光亮清洁,整齐漂亮,还要蕴含艺术教育因素,让学生在优美舒适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艺术教育。在校园设计中,我们可以考虑用几何图形组合成花坛,化呆板为多变;在墙隅死角置几块参差不齐的山石,种上几株修竹,摇曳生姿,化死为活,令其具有诗情画意。在一圈灰色围墙边,种上生机勃勃的爬墙虎,既掩蔽了平板乏味,又扩大了绿化空间,使人感觉宁静,让人消除身心疲劳。在校舍走廊及教室内,或悬挂伟人、名人画像,使墙壁也能说话。总之,重视校园建设,注意寓艺术教育与校园环境中,让一草一木一物都成为艺术教育的资源,都参与艺术教育。

    (四)课外活动积极开展艺术教育。

    除了课堂教育外,组织各种课外兴趣小组,积极开展课余艺术活动,为残疾学生提供学习艺术知识与技能、开展艺术创作的广阔天地,是进行艺术教育的必要补充。在特殊教育中,可根据聋生特点成立书法、绘画、音乐、手工、舞蹈、刺绣、哑剧等艺术小组;根据弱智学生特点成立绘画、编织、音乐小组等,使他们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爱好,参加到各种艺术活动中去,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尽情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事艺术活动和艺术创造。

    此外,组织艺术表演、艺术创作和艺术讲座,也是进行艺术教育的有效途径。每年利用五一六一十一、元旦、春节、助残日、爱耳日等节假日,组织残疾学生参加各种艺术表演,开展书画比赛、文艺会演、慰问演出、联欢表演,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且可以充分展示残疾学生的聪明才智,还可以从广阔的社会舞台上汲取丰富的营养,同时也能够向社会展示残疾学生的精神世界,表现出他们不畏残疾、奋发向上的思想面貌,从而获得社会的充分理解和支持,有利于残疾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充分融入社会生活主流,共享社会文明进步的成果。

 

    综上所述,艺术教育不仅可以辅助德育,以美引善,陶冶情操,还能以美启智,促进残疾学生康复,锻炼其综合协调能力,促其自尊、自信、自强、自立,教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合作,从而达到自食其力、回归社会、服务于民的教育效果。在特殊教育中,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作用,势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尽管艺术教育不是万能的,但它却是为残疾学生自立社会奠基的一条不可或缺的有效途径。

    我国的特殊教育由于起步较晚,总体办学水平和发展规模均落后于普通教育学校。但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坚持一切以残疾学生的需要和发展为出发点和核心的思想,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就一定能够提高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我们有理由相信,特殊教育这朵小花,今后一定能成为祖国教育大花园中,一朵艳丽的奇葩!

 

参考文献:

①  陈云美:《特殊需要教育是教育的保障工程》,《中国残疾人》,2004年第3期,第36页。

②  张法:《美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③  朱光潜:《谈美感教育》,《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507508页。

④  贺拉斯[古罗马]:《诗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55页。

⑤  梅凤英:《培智学校的艺术教育》,《中国残疾人》,2003年第4期,第33页。

⑥  荀子:《荀子·乐论》,《荀子·劝学》。

⑦  马克思[英]:《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⑧  夸美纽斯[捷克斯洛伐克]:《大教学论》。

⑨  王杰:《美学》,高教出版社,2007年版。

  • 创建:枣庄市残联
  • 发表日期:2012-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