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康教融合 激发发展潜力 促进在训残疾儿童全面成长 ——枣庄市残疾人综合康复中心深化创新“康教融合”工作

 

今年以来,根据《枣庄市残疾人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及省残联工作要求,枣庄市残联在市残疾人综合康复中心部署开展了残疾儿童“康教融合”创新试点,以点带面探索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新模式。4月,经市教育局批准,市残疾人综合康复中心在全省同类定点儿童康复机构中首家附设特殊教育部。自特殊教育资质成功申办以来,该中心立足自身职能和机构建设实际,不断完善残疾儿童康复和特殊教育融合发展机制,创新“1234”“康教融合”工作模式,促进残疾儿童身心全面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坚持一个核心

坚持“一切为了残疾儿童更好康复、更全面成长”这一核心目标,以开展日常康复训练为基础,有机融入特殊教育的理念和技术,根据每一名残疾儿童的实际,实施个性化、多样性康复教学,实现以教促康、康教相长,帮助在训儿童得到更的康复训练和更全面的成长进步。中心现有33名在训儿童,其中7岁以上12名,开展“康教融合”教学以来,已有7名儿童入学市特殊教育学校,5名重度智力和孤独症残疾儿童在中心办理了学籍,在训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了100%。同时,充分发挥中心辐射带动作用,依托市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和残疾儿童康复专家咨询委员会,积极构建以中心为龙头、以市直定点康复机构为骨干、以区(市)定点康复机构为支撑的残疾儿童“康教融合”服务矩阵,全市700余名残疾儿童享受“康教融合”服务,康复权益和受教育权益得到较好的保障。




二、打造两个平台

中心依托市残联“互联网+康复”服务平台,整合内设有关科(室)服务职能,打造线上、线下两个康复服务平台,为残疾儿童提供精准而有温度的服务。

(一)打造线下康复服务平台。以中心儿童康复科为主体,以综合康复科辅助器具适配、就业服务科职业技能教育、技术服务科信息化技术保障等相关业务为补充,打造综合性的残疾儿童康复服务平台,全方位培养在训孩子生活自理、社会自立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帮助他们将来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

(二)打造线上康复服务平台。将中心在训儿童纳入全市残疾人“互联网+康复”平台服务范围,组织康复教师、医师借助线上平台系统,在假期及疫情防控居家隔离等情形下,开展线上康复教育服务,确保在训儿童“停课不停训、防疫康复两不误”。今年暑期及4月、10月驻地因疫情静默管理期间,中心在训儿童通过“互联网+康复”服务平台开展线上教学400余课时,有效保障了孩子们康复教育的系统性和持续性。




三、加强三化保障

中心立足建设市级示范性综合康复机构,切实提升机构管理规范化、设施设备现代化、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为“康教融合”有效有序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今年8月,中心顺利通过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现场评审,获评听力言语康复、智力和孤独症康复二级,肢体康复一级机构资格。

(一)管理规范化。建立市残疾人综合康复中心机构管理内控机制,健全业务操作、疫情防控、安全生产、岗位责任、财务审批等制度,实施规范化、信息化流程管理,为“康教融合”开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根据康教融合工作实际需要,中心还进一步优化了儿童康复科职能和人员设置,成立特殊教育部,下设启聪(听力康复教育)、启慧(智力和孤独症康复教育)和医康融合三个教研组,组织相关专业教师、医师开展教研、授课活动,使“康教融合”在工作职能、人员管理和课程实施上更加理顺。

(二)设施现代化。为适应“康教融合”工作开展,进一步优化调整教室、训练室28间,总面积2800余平方米,其中集体课教室9间,包括情景互动、感统、多感官、奥尔夫音乐、亲子、蒙氏等专业教室;配置集体课训练仪、言语矫治启音训练仪、学习能力评估仪、电子白板、钢琴等教育康复设备16台,认知、语言等训练设备20余套,使教室训练室布局、设施设备配置更加合理,有效满足了在训儿童的康复教育需要。

(三)师资专业化。注重运用社会工作、特殊教育的专业理念和方法,打造“康教融合”专业化教师队伍,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今年以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持续加大培训力度,先后赴济宁、泰安等地参观学习,选派4名业务骨干外出学习,邀请省、市康复教育专家授课3场,进一步提高了一线人员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目前中心有持有教师资格证职工15人,含副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9人,有康复及中医、临床执业医师等医疗业务骨干12人,残疾人职业技能指导员4人;在骨干教师中培养“枣庄和谐使者”1人。2020年以来,完成了两项省级课题研究;2022年中心教师在全市残疾人康复技能大赛中获得2个一等奖和2个二等奖,在全市特殊教育业务技能大赛中分获二等奖和三等奖。



四、推进四个融合

中心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创新工作举措,健全了科学设置课程、多元实施教学、及时评估修正的“康教融合”工作闭环,构建了机构、家庭、社会三方联动的系统性育人机制,推动残疾儿童康复和特殊教育全方位深度融合、有机结合,确保取得实际成效

(一)制定个性化课程,在内容上融合。严格按照山东省残疾儿童基本康复服务规范要求,针对听障、智障、孤独症儿童实际康复需求,在设置涉及儿童少年发展的8大领域11种适应性训练课程的基础上,按照“一学生一方案”的原则,将亲子、学前教育、培智教育等特殊教育内容有机融入日常康复训练之中,促进在训儿童全面发展。针对听障儿童佩戴人工耳蜗后无认知缺陷和年龄较小的特点,启聪教研组在突出语言康复的基础上,将健康、社会、科学、艺术等学前教育内容融入康复教学之中,从不同角度促进儿童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为他们后续顺利入学普通幼儿园、小学打下坚实基础。针对智力和孤独症儿童残疾等级重、年龄层次跨度大,部分儿童存在严重认知障碍的实际情况,启慧教研组对每一名入训儿童进行特殊教育课程评估,制定个性化康复训练计划和特殊教育课程,将培智教育五大领域贯穿于康复教学始终,增强在训儿童的生活自理和社会参与能力,最大限度激发他们的发展潜能。

(二)开展多样性教学,在形式上融合。在授课形式上,探索出一对一个别训练、小组教学、集体教学、亲子教学、主题活动等多种形式,因材施教,补偿缺陷,挖掘潜能,促进在训儿童全面发展。对于严重的智力障碍、自闭症脑瘫以及存在严重情绪行为问题的在训儿童,以及小龄听障儿童,开展一对一的个别训练;根据在训儿童能力水平差异进行分组,开展分组教学,或几组联合开展集体教学,有效补偿在训儿童人际交往的不足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社会适应性;对于3岁以下小龄儿童,采取教师、家长与幼儿互动游戏的模式开展亲子教学,帮助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提升家庭康复教育能力;以设置阶段性主题的形式,将分散开展的各类型教学活动进行整合、串联,形成课程体系,引导在训儿童根据课程设计方向学习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助力他们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融入生活

(三)实施全过程评估,在效果上融合。残疾儿童入训时,在全面健康评估的基础上,进行特殊教育专项评估,据此为残疾儿童制定个性化的“康教融合”方案,给每个孩子制定适宜的发展目标,明确具体课程设置,为“康教融合”工作开展提供基本遵循。建立“康教融合”督导和质量监测评估机制,每学期进行前期诊断、期中测评、期末总结等阶段性评估,根据在训儿童进步情况,及时优化调整课程设置,切实保障“康教融合”工作实际效果。今年以来,已累计将6名残疾儿童成功送入普通幼儿园就读;康复评估、建档率,随访服务率,家长培训率等保持100%;康复训练有效率达到95%以上。

(四)建立系统性机制,在体系上融合。立足机构专业化康复教学,将服务内容向家庭康复、社会融合两个方面延伸,探索建立机构、家庭、社会三方联动的系统性育人机制,形成“康教融合”工作合力。延伸家庭康复服务内容。以“家长课堂”为载体,定期开展心理辅导、康复教育知识讲座等课程,深化与在训儿童家长的沟通交流,帮助缓解家长压力、掌握居家康复技能,提升家庭康复参与度和实际效果。同时,广泛开展入户走访、电话家访、毕业回访等活动,详细了解在训儿童家庭实际环境,有针对性地制定实施家庭康复方案。截至目前,已举办“家长课堂”11期,开展家访85人次,家校联系更加密切。延伸社会融合服务内容。利用各种纪念日、传统节日每月开展一次集体融合活动,先后开展了“党旗佑我成长,有爱不再孤独”、“用爱浇灌,收获未来”、“阳光助残,情暖童心”、“弘扬传统文化,诵读百年经典”、“建党百年,童心爱党”等活动,让在训儿童更多的融入社会生活。积极与驻地幼儿园、小学及市特殊教育学校联系,共同开展多种形式的残健融合活动,让残疾儿童和健康的孩子们一起快乐成长。



下步,市残疾人综合康复中心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深化“1234”“康教融合”工作模式,进一步规范内部管理,优化教学方式,不断提高服务能力,推进残疾儿童康复工作更高质量发展,托起残疾儿童更加美好的未来。


  • 创建:枣庄市残联
  • 发表日期:2022-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