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须终发月终圆——枣庄市中区残联改进机关作风助推残疾人事业跨越发展侧记
“学习了区里的文件后,我觉得自己在服务残疾人方面还有待提高,下一步……”在市中区残联会议室里,不难发现这里浓厚的学习氛围和真诚的自我反思。每位工作人员都将自己学习“增强六种意识、改进工作作风”的心得体会张贴在墙上。整个残联上行下效的服务理念,在这面小小的学习墙上可见一斑。
部门虽小,职责不少;人员虽少,责任不小。这是市中区残联的自我加压和高点定位。近年来,市中区残联立足本职、服务全局,以贯彻落实残疾人康复救助政策为重点,以作风建设为抓手,加强残疾人管理服务,扶助残疾人提高生活质量,全区残疾人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2015年,全省残疾人辅具业务经验交流会议在市中区召开,来自全省各地数百名残疾人服务者,学习推广了市中区残疾人康复的经验做法。
在市中区残联,有一个盲人专用阅览室。这里收藏了300多册盲文书籍,规模之大居全市之首。市中区残联办公室主任王振军告诉记者,这些书籍涉猎广泛,其中关于中医理疗、按摩、推拿等方面的专业书籍颇受群众青睐,很多自主创业的残疾人每到周末就来这里“充电”学习。市中区残联还争取到了视障数字阅览室等省级扶持项目3个,配套资金466.7万元、无偿扶持资金234.3万元,均居枣庄之首。
徐敏是区残联的工作人员,记者看到她时,她正在将本月申报的残疾证一一复核打印。“我们向残疾人承诺,20 个工作日内完成所有的手续。”徐敏告诉记者,残疾人证办理手续简化后,办理时限从原来60个工作日缩短到20个工作日,做到了“当月申请,当月领证。”
从60天到20天的转变,是区残联转变工作作风、为残疾群众提供优质便捷服务的真实写照。2015年,全区共投入310.33万元,为1873名低保重度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为1813名一、二级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为28名贫困参加学生和贫困残疾家庭子女发放助学金。125名贫困精神病患者享受了免费服药或免费住院,292名贫困残疾人免费获得了轮椅、助听器等辅助器具365件。对于出行不便、常年卧床的300余名重度肢体残疾人,区残联实行了“零距离”服务,上门入户为他们办理残疾证,并送去惠残补贴。“一张笑脸相迎、一声问候相待、一把椅子让座、一杯热茶暖心、一声再见相送,”简简单单的“五个一”,饱含的却是对残疾群众真切的情怀。
市中区残联脑瘫儿童康复中心是集神经手术、矫形手术、康复训练于一体的医疗机构。在大厅看到一位五六岁的小朋友,接受了康复训练的他,现在已经能和正常人一样稳步前行,看不出丝毫的不协调。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孩子能够正常生活,无疑是不幸中最大的幸运。据了解,凡是户籍在市中区的脑瘫儿童,区残联一律减免了治疗费用,大大减轻了家庭的负担。“现在,脑瘫儿童康复中心已经声名远播。不仅我们本地的,还有许多慕名而来的外地人。”市中区残联康复中心主任张鸿锴介绍说,目前,残疾人康复已经成为我区残疾人服务工作的一个亮点,“我们正在加快建设1.1万平方米的区残疾人康复中心,目前省级的150万元补助资金已经到位,规划和立项工作也已经完成。”张鸿锴说。
月缺花残莫怆然,花须终发月终圆。2015年,我区先后荣获“山东省残疾人辅具服务示范区”、“振兴枣庄残疾人体育突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区残联也多次被省、市残联和区委、区政府表彰。“转变作风不是一句口号,我们将以更严的要求、更高的标准、更实的措施,深入持续的推进机关作风建设,把作风转变体现到奋发有为上,体现到助残惠民上,体现到队伍建设上,全力推动残疾人事业再上新台阶。”区残联理事长孙奔介绍说。
市中新报记者 钱进
- 创建: 枣庄市残联
- 发表日期: 2016-04-18